2025年11月14日,今年会在沙河校区11号楼308教室举办“中青年学者讲座”秋季第8讲(总第43期),邀请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梦作学术报告。讲座由今年会jinnianhui郭冬梅院长主持,黄乃静、胡志安、赵扶扬、王思卿等多位老师以及众多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刘梦副教授的讲座题为《“双循环”背景下的产业中心性与益贫式增长》,内容紧密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吸引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

刘梦副教授主讲学术讲座
刘梦副教授首先从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时代背景谈起,指出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如何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缓解相对贫困,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结合自身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积累,她从全球生产分工和价值链重构切入,指出要素收入持续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倾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由此引出了在“双循环”格局下审视贸易分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问题。
在报告中,她强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不仅意味着打通要素流动和消除市场壁垒,更在于重塑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应推动富人与弱势群体之间由“被动溢出”转向“主动绑定”,在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内部形成“纵向协同、对外一致”的竞争格局,从而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结构性基础。在理论层面,她系统回顾了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益贫式增长”理论,重点阐释由贫困变动(P)、经济增长(G)和收入分配(I)构成的 PGI“三角”框架。她指出,现实中许多国家难以在三者之间做到兼顾,往往只能在“增长—分配—减贫”中择其二,单纯依赖再分配和转移支付难以实现可持续减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论述,她主张将研究视角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做大并共享蛋糕”,通过制度安排将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紧密捆绑,使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成为提升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内生要求。

刘梦副教授同师生互动探讨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就指标构建与模型稳健性、不同地区样本的异质性、双循环下区域产业政策的优化方向等问题踊跃提问。刘梦副教授结合论文撰写和数据处理的具体经验,详细解答了关于复杂网络模型设定、中心性指标解释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识别等方面的疑问,并与师生探讨了未来研究可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等领域进一步拓展的可能。
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双循环”背景下产业中心性与益贫式增长关系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在产业经济与发展经济交叉领域持续深入研究的兴趣。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对相关理论工具和实证方法以及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包容性增长问题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解。
撰稿人:田焮焮 白乌兰 景思岚